恶臭治理的常见问题揭秘
未知, 2025-02-19 09:02, 次浏览
恶臭治理的常见问题揭秘
在当今社会,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张,恶臭污染问题日益凸显,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恶臭污染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,还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因此,如何有效治理恶臭污染,已成为环境保护***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然而,在实际推进恶臭治理的过程中,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。
一、恶臭污染的***点
1. 投诉频繁:近年来,恶臭异味投诉占全部环境类投诉的比例较高,在某些经济发达、人口密度***的地区,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,对恶臭的投诉已占环境投诉的30%左右。这表明恶臭污染已经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,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。
2. 来源广泛:恶臭污染的来源众多,涉及石油炼制、化工、制药、橡胶、造纸、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,同时也包括排污河、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填埋场、畜禽养殖、餐饮油烟等线源、面源、散发源等。这些污染源彼此交错,相互影响,使得恶臭污染的治理难度加***。
3. 物质组分复杂:恶臭物质的种类丰富,常见的有氨、硫化氢、有机硫、有机胺、有机酸、醛类、酮类、醇类、酯类、酚类、芳香烃等几十种。不同类型的恶臭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气味性质,且***多数恶臭气体具有多组分、低浓度的***点,增加了恶臭污染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。
4. 监管乏力:由于恶臭污染的发生没有规律性,恶臭物质种类繁多、成分复杂、来源广泛,导致监管难度较***。一些地方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,人手少、工作量***、效率低,监管能力薄弱,无法有效解决恶臭污染问题。

二、恶臭治理面临的挑战
1. 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:部分城市在规划和布局时未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,盲目快速推进土地扩张,导致民用住宅房地产项目开发和建设忽视了周边环境,在原有的工业园区或工厂企业周边兴建居住区,提高了居住区与恶臭污染源接触的几率。
2. 企业环境意识淡薄:许多行业企业仍延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,自动化、信息化程度不高,生产工艺落后,生产设备陈旧,清洁生产的理念不强。管理不精细,跑冒滴漏、偷排漏排问题严重,引发恶臭污染。
3. 法规标准体系待完善:目前我***主要依据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4554-93)来管理恶臭污染,但该标准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。与发达***家相比,我***还需进一步完善恶臭环境质量标准、评估方法、控制技术、监测技术方法等配套的标准、规范、导则,为污染防治提供支撑。
4. 控制技术水平待提升:虽然恶臭控制技术不断发展,但很多企业在选择治理技术时缺乏针对性,存在很***的盲目性,导致治理效果不佳,反复治理情况严重。此外,部分企业重末端治理轻过程控制,或是对治理设施缺乏运行维护,使得恶臭气体无法得到有效解决。
5.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:恶臭污染研究在我***是一门新兴学科,各地对恶臭污染防治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,相关科技项目投入不足,制约了我***恶臭污染的管理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的提高。
三、恶臭治理的建议
1. 合理规划布局: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,设置合理的安全防护距离。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,指导企事业单位科学选址,严格涉恶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。同时,在排污许可证申报、环保竣工验收时应充分考虑恶臭污染影响。
2. 完善法规标准: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,逐步建立包括环境基准、排放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、技术规范、方法标准、评估指南、质量控制等完整的恶臭环境标准体系。在此基础上,制定恶臭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或管理条例,明确各方职责、执行标准、测试方法、事故处置、防治对策以及处罚措施等。
3. 提升监管能力:利用物联网和***数据技术,实现恶臭污染精细化管理,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水平。通过建设恶臭污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,对企业及环境恶臭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。加强对恶臭感官测试机构的监督与管理,确保恶臭监测数据的一致性、可靠性,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。
4. 提高控制水平:***力推进清洁生产,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,注重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。企业应提高自身管理水平,提高恶臭物质收集效率,减少无组织排放。推行恶臭治理技术装备测试与绩效评估体系,消除恶臭污染治理技术产品的信息不对称,并开展“实施前论证,实施中把控,实施后绩效评估”工作。推广先进的恶臭污染治理技术产品和装备,编制恶臭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指南及行业性综合整治方案,指导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和企业进行污染防治。
5. 加强科技支撑:针对当前我***恶臭污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,重点在恶臭污染暴露评估、识别检测、预警溯源、扩散模拟、管理控制等***域进行科技投入和创新,并加快成果的转化与应用,切实解决恶臭污染问题。
综上所述,恶臭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只有充分认识到恶臭污染的严峻性,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,才能改善环境质量,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。